站内搜索:
 首页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事项清单  依申请公开  信息公开法规与制度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服务指南 
 
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事项清单>>正文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023-01-10 16:27 发展规划处    (点击: )
[文章下载] [字号: ]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院开展“双高”建设,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攻坚时期。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院坚持“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质量立校、全面提升、追求卓越、跨越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围绕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全面发力,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整体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学院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入选教育部“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高校,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校园”。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奖数量质量位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在“金平果”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学院连续3年进入全国100强行列。

(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学习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入选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省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高校、2018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省“五四红旗团委”、全省“大美学工”十佳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获得全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校园”。

(三)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对接行业企业调整专业结构,围绕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成了5个国家级、7个省级骨干专业,围绕国家“双高计划”和省“双高工程”重点建设国家级数控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和省级旅游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成了4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和1个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数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四)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突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工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成果突出。立项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省级立体化教材5部。获批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29个,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奖6项,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得省级奖项23项,国家级奖项8项。学院入选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学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1项,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共获国家级奖项58项、省级奖项近120项。

(五)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公开发表论文900余篇(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其中核心期刊284篇;专利授权总量12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39件。承担市厅级及以上项目226项,获得市厅级以上成果奖励121项。智能制造的“两化”融合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河南省数控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数控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开展非学历/公益性培训137项,完成各类社会培训近50000人次,技能鉴定16800余人。

(六)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学院共有71人晋升高级职称,其中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51人,高级职称总数为229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0%。新增二级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4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技能大师2名,省级技能大师2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手1名,“中国烹饪大师”1名。被评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4%。

(七)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实施工学结合、具有订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学院与微软(中国)、大唐、通用、海尔、郑煤机等3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建成集研发、生产、教学、培训、研究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与大能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匠心筑梦·卓越计划”项目,开设“苹果A+雏鹰计划”等订单班近40个。

(八)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启动了3.6万平方米的现代技术综合实训中心大楼建设,完成了“两湖”景观改造、南大门和东大门、音乐厅等提升改造工程,完成了学院二期基建工程设计规划。改建能够实现课程自动录播、转播和直播的智慧教室25间。图书馆升级改造项目全面推进,馆藏纸质图书约135.93万册,电子图书11103GB,中文现刊689种,中文报纸30种。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1亿元。

(九)内部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定了学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碰头会制度,修订和完善学院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部门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调整和优化学院机构设置,对学院各部门职责进行修订。组织召开了党代会、教代会、学代会,积极发挥教代会和群众组织在民主协商和监督方面作用,学院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效果明显,获省级“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十)现代化智慧校园初步形成。学院网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了校园网络结构扁平化改造,规范统一网络出口,提升了基础网络的安全性;建设了信息门户及部分应用系统,初步实现了业务系统间数据的交互。基本实现学院办公、教学、生活区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完成智慧校园基础平台搭建与基础数据治理工作,新建统一基础数据平台,统一流程平台、数据集成与交换平台等基础平台。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健全了信息化管理制度。

(十一)国际合作交流逐步拓展。与美国夏威夷大学、韩国济州观光大学等多个境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建专业5个;选派骨干教师赴美国、德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培训进修58余人次。承接了国家商务部组织的由13个国家外交部、人力资源部和就业劳工部等部门的55名司局级及处级官员组成的“2017年非洲英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研修班”。接收外国留学生来访学习交流100余人次。

1  学院“十三五”期间主要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数量

学院层面

1

国家级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

2

教育部“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

3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

4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高校

-

5

“双高工程”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


6

河南省文明校园

-

党建和思想政治

7

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1个

8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1个

9

“五四红旗团委”

1个

10

全省“大美学工”十佳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1个

11

全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2项

专业建设

12

国家级骨干专业

5个

13

国家级数控技术高水平专业群

1个

14

省级旅游管理高水平专业群

1个

15

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4个

16

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

1个

17

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个

教育教学

18

立项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1个

19

立项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门

20

立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9门

21

立项省级立体化教材

5部

22

河南省教学成果奖

6项

23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1项

24

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

58项

25

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大赛省级奖项

120项

26

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

29个

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

27

发明专利授权

39件

28

立项省级项目

60项

29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1个

30

立项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1个

31

立项河南省工程中心

1个

师资队伍

32

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

3人

33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1人

34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

8项

35

国家级技能大师

2人

36

省级技能大师

2人

37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手

1人

38

旅游教育名师

1人

39

中国烹饪大师

1人

40

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

2人

41

省师德先进个人

1人

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

42

开设企业合作订单班

40个

43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5个

44

共建境外知名高校合作专业

5个

内部治理

45

省级“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1个

二、发展环境

(一)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时期,国家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我省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河南,一大批新的产业聚集基地正在形成,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学院在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群,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专业链、人才链的高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技术服务与创新的智力支撑等方面面临全方位的挑战。

(二)新技术新岗位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日趋紧密。熄灯工厂、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无人超市等一大批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兴起,尤其是面对工业智能化中“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的技改任务,必将出现大量新业态、新产业、新岗位、新技术,为高职院校适应产业深刻变革培养具备“云物移大智”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和支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要求与新机遇。学院如何适应新技术新岗位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专业布局、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社会培训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三教”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精准施教、精准就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成为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三)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双高计划”带动下,“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应担负的新时代重要使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具体建设任务,为高职院校实现自身价值和提高社会贡献度提供了重要机遇。学院如何突破技术技能积累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成果产出少、服务社会、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等瓶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国家双高计划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内涵建设为中心,强化专业建设,强化产教融合,坚持以产定向、量“企”定制,分类培养,精准施教,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工程,持续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能培训高地、创新创业高地、社会服务高地,着力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立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二、总体目标

202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区域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成产业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的创新服务示范引领平台,建成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培训、推广、提升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建成连接”一带一路”、推进与欧亚国家的国际合作,让中国高职教育的“河南版本”走向世界的重要始发站之一。学院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进入“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行列。办学层次实现重大突破,建设一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积极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203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全面支撑河南落实“五大国家战略”、抢抓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产业变革“两个机遇”、促进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的巨大引擎和本科职业教育的中原领跑者。

三、具体目标

(一)党建思政水平实现新提升。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学院建成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标杆校。基层党建基础更加扎实,建成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省级样板支部;纪检监察体制更加完善,形成规范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统战群团工作更有活力,建成“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获得“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竞赛奖项10项以上;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获得“文明风采竞赛、素质能力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赛”等省级奖项10项以上,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建成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省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高校,建设全国“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二)专业建设实现新跨越。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接行业企业更加紧密,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专科专业总数控制在50个以内,建设7个左右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专业群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组建10个专业群,重点打造2个国家级、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以群建院”;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建设4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20个左右校级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2个国家级、3个省级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制定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标准,全面实施基于OBE的成果导向专业课程诊断改进工作,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诊断改进工作机制。

(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成效显著提升,建设1个教育部德育特色案例,培育1个国家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2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打造6个左右国家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20个左右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建设7门以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个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堂、12个左右课程思政案例库;课程资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建成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4门左右国家级、20门以上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三教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教师获得8项以上国家级、40项左右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获评2项国家级、6项以上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建设10本左右国家级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本左右省级“十四五”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开发40本左右校本云教材,60本左右专业课活页式教材,入选5个左右全国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获批35个左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学历教育中深度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50项以上,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10项以上,省级奖项50项以上

(四)科技与服务取得新突破。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完成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项目或成果奖励2项以上,获省市厅级成果奖励150项以上,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达到350篇以上,获得专利、有著作权的软件、专著140项以上;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建成5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其中培育2个省级、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建设6个校级特色产业研究院,建设7个校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培育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优化和建设8个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6个教授(博士)工作室;技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完成技术服务项目360项以上,横向技术服务年均经费到账1000万元以上;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水平不断提高,与龙头企业联合建设1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建设1个国家级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2门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2个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建设国家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实现年职业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社会培训年均经费到账1000万元以上。

(五)师资队伍水平迈上新台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师资规模、结构不断扩大和优化,专任教师人数达到800人以上,高职称人员占比达到35%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75%以上,重点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15%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效显著,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或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引进和培养专业群带头人10名、紧缺专业博士或行业企业领军人才50名,培养各级各类技能大师13人。“双师”队伍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校企共建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进修培训每年不低于200人次,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左右;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规范兼职教师管理,每年聘请50名左右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具有绝技绝艺的大师名匠、首席技师或非遗传承人到学院兼职任教。获省级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资助10个。

(六)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校园环境文化有较大提升,建成500平方米左右现代化校史展览馆,打造“两湖”文化廊、楼宇文化、路灯文化等职业氛围浓厚的环境文化;校园品牌文化成效显著,构建校园“十大”特色文化育人体系,探索“人文情怀、工匠情怀、家国情怀”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模式,获得3项省级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3项省级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3项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产业企业文化氛围浓厚,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设6个产业企业核心文化展览馆,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建成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级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高校、省级校园文化示范校、省文明校园(标兵),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七)校企合作水平达到新高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与国家和区域知名企业、500强企业等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350家以上,其中产教深度融合企业100家以上。搭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建设1个国家级、3个省级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成立3个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共建10个企业工作室,推行面向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建设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

(八)基本建设达到新水平。加强校园基本建设管理,统筹现有教育用地和校舍资源,有效合理开发校园预留土地,规划建设满足学院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宿舍楼、学生餐厅和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完成现代技能实训中心大楼的建设、装修工作,建筑配套工程等,提升实训教学条件;完成图书馆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造,使图书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网红“打卡地”;完成学院文明校园提升改造项目,创建绿色美丽校园。

(九)内部治理迈出新步伐。完善制度制定、修订办法,构建规章制度的动态梳理和调整机制。修订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建设委员会,形成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机制,深化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监督效能。深化校政企行的合作,邀请政府、企业、行业代表参与学院管理,改善学院发展环境,提升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内部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打造高质量治理体系。

(十)信息化建设实现新提升。智慧校园平台进一步优化,数字化管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校本数据中心日趋完善并接入教育部数据中心;优化校园网络,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5G校园专网、物联网有机融合;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防护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打造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智慧教学平台,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领导决策全过程;入选省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全国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十一)国际合作交流打开新局面。建设国际化的协同中心,新增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6个职业发达国家专业标准或课程标准、12项优质教育资源,推出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标准3个、课程标准6个;建设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国际教育学院,输送100名左右高技能毕业生境外实习就业,招收60名左右外国留学生来我院研修学习,输送160名左右专业教师出国访学研修;建设国(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配合中资企业“走出去”,完成海外职业教育培训200人次左右;建设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打造具有中原风格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每两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活动1次,实施“学在河南”外宣工程,讲好河南故事,提升中原文化国际影响力。

(十二)招生就业再创新佳绩。学院在校生规模控制在20000人左右,生源结构合理,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毕业生进入500强企业就业比例进一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90%以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生创业率达4%以上,年入驻孵化园项目50个左右,以创业带动就业水平明显提高。

2  学院“十四五”预期主要标志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数量(预测性)

学院成果

1

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

-

2

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

-

3

省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

4

国家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

5

省级文明校园(标兵)

-

党建思政

6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2个

7

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1个

8

省级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2个

9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1个

10

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竞赛奖项

10项

11

省级文明风采、素质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赛奖项

10项

12

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

1个

13

名班主任工作室

1个

专业建设

14

职业教育本科专业

7个

15

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

2个

16

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2个

17

国家级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个

18

省级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3个

教育教学

19

建设教育部德育特色案例

1个

20

培育国家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

1个

21

国家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

2个

22

打造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

6个

23

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20项

24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2项

25

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6项

26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国家级奖项

8项

27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省级奖项

40项

28

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1个

29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门

30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门

31

入选全国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5个

32

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

50项

33

国家级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10本

34

省级“十四五“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10本

35

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

10项

36

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奖项

50项

科技开发与服务

37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2个

38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

2个

39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

1个

40

年职业培训人次

42000人次

41

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经费到账

2000万元

42

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1个

43

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

1个

44

国家级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2门

45

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

2个

46

国家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1个

师资队伍建设

47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或全国教学名师

1名

48

引进紧缺专业博士或行业企业领军人才

30名

49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80%

50

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个

51

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1个

52

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2个

53

国家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

3个

54

国家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1个

55

省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

1个

56

省级兼职教师特聘岗

10个

校园文化建设

57

获得省级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3项

58

获得省级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3项

59

建成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

1个

60

省级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高校

1个

61

省级校园文化示范校

1个

校企合作

62

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1个

63

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3个

64

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个

65

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2个

66

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

1个

内部治理

67

学院发展理事会

1个

68

专业建设委员会

1个

69

教材建设委员会

1个

70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个

71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1个

信息化建设

72

省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1个

73

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

1个

74

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1个

75

全国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1个

国际合作交流

76

引进职业发达国家专业标准或课程标准

6个

77

引进职业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

12项

78

推出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标准

3个

79

推出具有国际影响的课程标准

6个

80

输送高技能毕业生境外实习就业

100人

81

招收外国留学生

60人

82

国(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1个

83

承接“走出去”职业教育培训

200人次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与具体举措

一、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

(一)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根据“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总体建设要求,依照学院“双高计划”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建设要求,动员全院师生员工在“一个加强、四个打造、五个提升”等方面全面推进,提升学院整体发展水平,重点打造国家级数控技术专业群、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和省级旅游管理专业群,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群。“双高”建设与督查督办相结合,注重标志性成果培育、提高建设成效,争取在第二轮遴选中进入“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行列。

(二)贯彻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及重点任务(项目),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在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民终身学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考试招生、内部治理能力、“三教”改革、实施职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等方面科学谋划、明确分工、精准发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提升学院整体办学质量。

(三)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紧抓“十四五”期间国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重要机遇,深入研究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策措施,认真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标准,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依托优势专业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力量,主动对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强弱项、补短板,动员全校教职员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二、提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思想文化阵地管理,着力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爱国主义、国家安全、诚实守信等系列教育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的干部培养和选拔机制,推动中层干部任期制和轮岗交流制度,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完善干部管理监督激励评价机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提升基层党建水平。落实二级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党支部分类分层次结对共建。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计划”,打造校级、省级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

(四)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发挥课堂主渠道的思政育人功能。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互联网+”思政育人模式,推进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常态化,壮大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推动“两个责任”落实落细。完善干部廉政档案,跟踪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抓好廉政工作考核。探索有效的再监督再检查工作机制,加强对“双高计划”项目、招生录取、基建工程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监督。

(六)夯实统战群团工作基础。坚持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决策职能及党外人士咨政建言作用。修订教职工代表大会巡视制度,全面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构建党团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引领型、服务型、全覆盖型”团组织,深化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建设“青年之家”。

三、打造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

(一)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围绕河南省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智慧服务等三大产业领域,紧密结合“十四五”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成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建立专家团队系统深入研究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学院具体情况,为转移设置、建设、发展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咨询建议。

(二)重构专业群布局。对接河南省万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重构10个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基础组建二级学院,实现“以群建院”。形成以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以服务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服务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较为完备的专业(群)体系。

(三)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校企共同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内容,按照“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的原则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制度,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技能需求紧密对接。充分发挥政行企校科的优势,创新合作机制,与政府共建创业研究中心,构筑专业+创业平台,与科研机构共建创新研究中心,构筑专业+创新培养平台,与企业共建营销研究中心,构筑专业+营销平台,与企业共建企业管理研究中心,构筑专业+管理培养平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一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和建设省级、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四)持续推进专业诊改。对标国家相关标准,制定一批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标准,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全面实施基于OBE的成果导向专业、课程诊断改进工作,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诊断改进工作机制,推进“国际范式、河职特色”的专业质量建设。

四、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一)推进“三全育人”实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完善以思政课为核心、以通识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支撑的育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任务为重点,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打造“M(课程思政案例库)+N(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示范课程。挖掘和利用地方、企业德育教育资源,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基地。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初步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合理、保障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落实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培优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提升计划。构建“一群一圈多平台,双融分阶全覆盖”的河职“创”领模式。“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的双融合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普及教育、意向教育、精英教育”的“分阶式”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办“创业专业实验班”,探索双创教育精英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政校企合作优势和学院创友会的作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打造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成立河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暨全球联合教研室河南分教研室,实现资源共享。争创全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名师工作室。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双主体三融合多途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探索“学做融通、双元结构”合作教学模式。德技融合,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专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课标融合,依据职业标准、岗位标准,对标行业、领军企业的人才标准,开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就业取向等不同特点,依托学校创建的人职匹配大数据分析平台,以产定向、量“企”定制,分类培养,精准施教,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四)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科学构建体现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等。突出专业课程的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

(五)推进“三教”改革。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构建“双师+”类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行业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培育一批高水平教师教学团队。与区域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标准、工作手册和活页式教材,建设“企业、教师、学生”三维视角的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启发式、沉浸式等教学方法,探索“互联网+”教育形态,推动课堂革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五、打造支持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一)培育科技创新项目。坚持学术本位,尊重学术规律,建立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现有的数量指标评价为主的科研评价体系,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应用研究、综合研究、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的政策、经费支持力度,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主动性和创造性;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加工业、思想政治工作等领域,孵化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研究项目和应用技术开发项目。

(二)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结合学院地理优势和专业群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协同创新中心(或工程中心),并争取成功申报省级、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积极与相关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组建产业研究院。鼓励教授或博士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组建教授(博士)工作室,积极承接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项目。

(三)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以应用技术创新研究为基础,以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为重点,服务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与龙头企业联合建设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面向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确保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2倍以上。开发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搭建线上、线下终身技能培训平台,打造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职业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文化技艺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等多种综合服务,建设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面向农民工和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地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专项业务咨询,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六、打造校企资源共享高水平“双师”队伍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推动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工作,引导教师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校园氛围。

(二)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整合学院国家级和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和产业学院的优质教师资源优势,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打造一支高水平“博士+高工”师资队伍。充分挖掘校内师资潜力,重点培养一批行业专家、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增加专任教师招聘数量,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高学历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和专业带头人。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准入标准、教师发展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持续开展教师层面诊断与改进工作。推进教师企业实践、专业培训,引进企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兼职授课,分层分类培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综合发展水平。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具有绝技绝艺的大师名匠、首席技师或非遗传承人到学院兼职任教,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破除“五唯”,建立更加注重工作业绩的职称评审机制。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二级学院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审、教师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深化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岗位聘用制度。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构建更加科学的教师能力和业绩考察体系。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运用各类考核评价结果,凸显收入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七、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

(一)做好校园文化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工作思路,结合学院现有的环境景观、文化设施和规划景观,对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制定校园文化总体规划和建设工作方案,营造人文气息浓郁、职业氛围浓厚的理念文化和环境文化氛围。

(二)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依托宣传教育活动阵地,开展理想信念、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时代精神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人文情怀、工匠情怀、家国情怀”三位一体文化育人模式,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艺术展演、创意集市社团成果作品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培育社团文化活动品牌和志愿服务优秀品牌。

(三)实施产业企业文化育人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展示相结合方式,建设产业文化展览馆,为开展优秀产业文化教育提供平台,推动产业文化进校园。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校友来校讲座和座谈,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设“订单班”,建设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把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推进企业文化进班级。

(四)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文明校园测评体系,强化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和活动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质量。做好与淇县新时代文明中心的共建,建设学院志愿者服务站,培育志愿者服务品牌,让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和制度化。挖掘在思想道德、志愿服务、家庭美德、师风师德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实现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标兵)目标。

八、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

(一)构建产教融合联动机制。落实省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形成1个专业群对接1个产教融合企业、2个深度合作企业、5个一般合作企业的分级合作企业集群。实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推行面向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实行教师与企业师傅联手,利用“教师+师傅”的双重身份,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能,形成共商人才需求、共享优势资源、共研领先技术、共建学科专业、共管人才培养的“五共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二)建设实体化运行的职教集团。对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着眼于推动职业院校结构与产业结构精准匹配,组建河南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河南省酒店管理产教融合专业联盟、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等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等重要作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形成紧密对接、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发展局面。

(三)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学校、政府、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重要作用,组建一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形成“产权明晰、市场导向、多元办学”的产教融合改革试点。把产业学院打造成为集“产、学、研、转、创”多功能、多主体深度融合办学实体。建立产业学院共建共管体制,探索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产业学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四)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利用生产一线的实践技术、生产规范、管理模式,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多方参与的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建设集实习实训教学、职业技术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技术工艺研发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九、提升学院基础办学条件

(一)积极推进二期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学院发展需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有效合理开发校园预留土地,建设较高标准的学生宿舍、学生餐厅和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成立二期建设指挥部,配备精干建设团队,通过专项项目资金申报、申请教育债券、合理预留基建经费等方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基础建设按计划逐步推进。

(二)加快基础提升改造项目建设。推进现代技能实训中心大楼的建设、装修和验收移交工作,提升实训办学条件。精心设计、科学论证,积极推进学院文明校园提升改造。完成图书馆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造,实现藏、借、阅一体化的大流通管理模式。

十、提升学院内部治理水平

(一)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以章程修订为核心,对现行的各项规章、管理文件进行全面、系统审核,完善工作流程和标准。创新二级学院管理模式,转换管理思路与方式,真正让人、财、物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学院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运转协调、合法高效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学院治理结构进行,创新理事会运转机制,健全“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的多元学术治理组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明晰又相互协调的学院组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构建多元共治共管的治理体系。

(三)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员控制、全面管理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由学院、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和改进机制,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院治理方式变革,打造内部控制、外部评价、智能高效的质量治理体系。

十一、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一)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校园全光网络,优化网络布局,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5G校园专网、物联网有机融合和共存统管,建成满足信息化教学、管理、服务的新一代校园网络。对私有云计算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虚拟化主机不少于200台,总存储量达到800T。扩建数据中心机房、更新多媒体教室和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持续完善平安校园和后勤保障等数字校园支撑条件,逐步实现智能化校园新生态。

(二)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扩展并完善面向师生“一网通办”校园服务平台功能,建好信息门户和校本数据中心,深化数据治理,确保相关数据与教育部职业院校数据中台做好对接,并实时接入并呈现在教育部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可视化技术,构建业务应用智能融合的大数据分析和决策平台。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支撑,建设三维可视化校园,并服务与相关业务应用。根据信息化发展要求,完善学院智慧校园功能,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三)促进数字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体验和创新实践,不断完善智慧化、虚拟化学习场景。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完善精品课程平台、数字资源平台和智慧教育创新平台,推进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及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应用和开放共享。

(四)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构建立体化学习场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智能化教学督导评价管理系统,对教学全过程、全要素进行汇聚分析评价。借助信息化系统平台,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发数字化、立体化、动态化、交互性新模式新形态教材。探索“互联网+”教育形态,推动课堂革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

(五)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信息素养通识课程,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建立健全国、省、校三级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机制,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现场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等形式,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持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十二、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一)建设国际化的协同中心。高水平建设国际教育学院,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相关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方面深度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的人才。依托高水平专业群和优势专业,招收“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学生来校留学和进修,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依托国家公派留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带一路”海外计划等平台,推进专业教师出国访学研修。

(二)共建海外职业培养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优势,研制并输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和课程资源;与国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物流”和“国际商贸”等岗位的需求,与“走出去”企业共建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输出“豫匠工坊”职教品牌,在海外开展技术技能培训。

(三)建设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打造具有中原风格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输出“豫匠工坊”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每两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活动1次,实施“学在河南”外宣工程,讲好河南故事,提升中原文化国际影响力。

十三、提升招生就业水平

(一)不断提高生源质量。根据学院办学资源,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保持分类考试招生为学院招生主渠道,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完善多样化考试录取方式。

(二)持续提高就业水平。立足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深化校地、校企的就业合作交流,建立双方人才培养和输送的良好机制。开展优质服务,充分运用“互联网+就业”和新媒体应用技术新模式开展就业指导。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学院党委对“十四五”规划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组长的“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设计总体规划,审核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规划中期调整等;成立规划实施专项工作组,一是成立由专项规划牵头部门组成的规划执行组,主要负责规划目标及年度目标的落实工作;二是规划保障组,主要职责是从廉政纪律、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服务、校园安全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和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制度保障

建立规划督查制度,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年度发展目标,落实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把“十四五”规划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由学院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对“十四五”规划目标实施年度评价、中期评估和期末考核,及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将检查评估结果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范畴,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经费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把学院“双高”建设经费投入与“十四五”规划建设目标相融合,按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中的具体目标和建设任务,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的资金;强化经费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明确经费使用流程和审批权限,为项目建设部门提供优质财务管理服务。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和审计相关制度,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院开展“双高”建设,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攻坚时期。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院坚持“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质量立校、全面提升、追求卓越、跨越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围绕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全面发力,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整体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学院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入选教育部“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高校,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校园”。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奖数量质量位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在“金平果”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学院连续3年进入全国100强行列。

(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学习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入选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省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高校、2018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省“五四红旗团委”、全省“大美学工”十佳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获得全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校园”。

(三)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对接行业企业调整专业结构,围绕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成了5个国家级、7个省级骨干专业,围绕国家“双高计划”和省“双高工程”重点建设国家级数控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和省级旅游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成了4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和1个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数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四)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突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工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成果突出。立项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省级立体化教材5部。获批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29个,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奖6项,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得省级奖项23项,国家级奖项8项。学院入选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学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1项,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共获国家级奖项58项、省级奖项近120项。

(五)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公开发表论文900余篇(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其中核心期刊284篇;专利授权总量12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39件。承担市厅级及以上项目226项,获得市厅级以上成果奖励121项。智能制造的“两化”融合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河南省数控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数控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开展非学历/公益性培训137项,完成各类社会培训近50000人次,技能鉴定16800余人。

(六)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学院共有71人晋升高级职称,其中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51人,高级职称总数为229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0%。新增二级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4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技能大师2名,省级技能大师2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手1名,“中国烹饪大师”1名。被评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4%。

(七)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实施工学结合、具有订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学院与微软(中国)、大唐、通用、海尔、郑煤机等3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建成集研发、生产、教学、培训、研究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与大能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匠心筑梦·卓越计划”项目,开设“苹果A+雏鹰计划”等订单班近40个。

(八)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启动了3.6万平方米的现代技术综合实训中心大楼建设,完成了“两湖”景观改造、南大门和东大门、音乐厅等提升改造工程,完成了学院二期基建工程设计规划。改建能够实现课程自动录播、转播和直播的智慧教室25间。图书馆升级改造项目全面推进,馆藏纸质图书约135.93万册,电子图书11103GB,中文现刊689种,中文报纸30种。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1亿元。

(九)内部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定了学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碰头会制度,修订和完善学院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部门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调整和优化学院机构设置,对学院各部门职责进行修订。组织召开了党代会、教代会、学代会,积极发挥教代会和群众组织在民主协商和监督方面作用,学院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效果明显,获省级“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十)现代化智慧校园初步形成。学院网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了校园网络结构扁平化改造,规范统一网络出口,提升了基础网络的安全性;建设了信息门户及部分应用系统,初步实现了业务系统间数据的交互。基本实现学院办公、教学、生活区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完成智慧校园基础平台搭建与基础数据治理工作,新建统一基础数据平台,统一流程平台、数据集成与交换平台等基础平台。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健全了信息化管理制度。

(十一)国际合作交流逐步拓展。与美国夏威夷大学、韩国济州观光大学等多个境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建专业5个;选派骨干教师赴美国、德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培训进修58余人次。承接了国家商务部组织的由13个国家外交部、人力资源部和就业劳工部等部门的55名司局级及处级官员组成的“2017年非洲英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研修班”。接收外国留学生来访学习交流100余人次。

1  学院“十三五”期间主要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数量

学院层面

1

国家级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

2

教育部“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

3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

4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高校

-

5

“双高工程”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


6

河南省文明校园

-

党建和思想政治

7

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1个

8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1个

9

“五四红旗团委”

1个

10

全省“大美学工”十佳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1个

11

全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2项

专业建设

12

国家级骨干专业

5个

13

国家级数控技术高水平专业群

1个

14

省级旅游管理高水平专业群

1个

15

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4个

16

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

1个

17

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个

教育教学

18

立项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1个

19

立项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门

20

立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9门

21

立项省级立体化教材

5部

22

河南省教学成果奖

6项

23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1项

24

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

58项

25

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大赛省级奖项

120项

26

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

29个

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

27

发明专利授权

39件

28

立项省级项目

60项

29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1个

30

立项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1个

31

立项河南省工程中心

1个

师资队伍

32

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

3人

33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1人

34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

8项

35

国家级技能大师

2人

36

省级技能大师

2人

37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手

1人

38

旅游教育名师

1人

39

中国烹饪大师

1人

40

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

2人

41

省师德先进个人

1人

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

42

开设企业合作订单班

40个

43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5个

44

共建境外知名高校合作专业

5个

内部治理

45

省级“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1个

二、发展环境

(一)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时期,国家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我省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河南,一大批新的产业聚集基地正在形成,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学院在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群,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专业链、人才链的高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技术服务与创新的智力支撑等方面面临全方位的挑战。

(二)新技术新岗位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日趋紧密。熄灯工厂、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无人超市等一大批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兴起,尤其是面对工业智能化中“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的技改任务,必将出现大量新业态、新产业、新岗位、新技术,为高职院校适应产业深刻变革培养具备“云物移大智”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和支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要求与新机遇。学院如何适应新技术新岗位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专业布局、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社会培训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三教”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精准施教、精准就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成为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三)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双高计划”带动下,“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应担负的新时代重要使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具体建设任务,为高职院校实现自身价值和提高社会贡献度提供了重要机遇。学院如何突破技术技能积累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成果产出少、服务社会、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等瓶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国家双高计划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内涵建设为中心,强化专业建设,强化产教融合,坚持以产定向、量“企”定制,分类培养,精准施教,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工程,持续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能培训高地、创新创业高地、社会服务高地,着力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立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二、总体目标

202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区域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成产业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的创新服务示范引领平台,建成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培训、推广、提升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建成连接”一带一路”、推进与欧亚国家的国际合作,让中国高职教育的“河南版本”走向世界的重要始发站之一。学院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进入“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行列。办学层次实现重大突破,建设一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积极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203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全面支撑河南落实“五大国家战略”、抢抓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产业变革“两个机遇”、促进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的巨大引擎和本科职业教育的中原领跑者。

三、具体目标

(一)党建思政水平实现新提升。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学院建成高职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标杆校。基层党建基础更加扎实,建成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省级样板支部;纪检监察体制更加完善,形成规范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统战群团工作更有活力,建成“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获得“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竞赛奖项10项以上;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获得“文明风采竞赛、素质能力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赛”等省级奖项10项以上,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建成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省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高校,建设全国“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二)专业建设实现新跨越。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接行业企业更加紧密,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专科专业总数控制在50个以内,建设7个左右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专业群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组建10个专业群,重点打造2个国家级、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以群建院”;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建设4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20个左右校级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2个国家级、3个省级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制定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标准,全面实施基于OBE的成果导向专业课程诊断改进工作,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诊断改进工作机制。

(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成效显著提升,建设1个教育部德育特色案例,培育1个国家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2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打造6个左右国家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20个左右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建设7门以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个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堂、12个左右课程思政案例库;课程资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建成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4门左右国家级、20门以上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三教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教师获得8项以上国家级、40项左右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获评2项国家级、6项以上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建设10本左右国家级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本左右省级“十四五”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开发40本左右校本云教材,60本左右专业课活页式教材,入选5个左右全国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获批35个左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学历教育中深度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50项以上,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10项以上,省级奖项50项以上

(四)科技与服务取得新突破。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完成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项目或成果奖励2项以上,获省市厅级成果奖励150项以上,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达到350篇以上,获得专利、有著作权的软件、专著140项以上;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建成5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其中培育2个省级、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建设6个校级特色产业研究院,建设7个校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培育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优化和建设8个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6个教授(博士)工作室;技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完成技术服务项目360项以上,横向技术服务年均经费到账1000万元以上;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水平不断提高,与龙头企业联合建设1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建设1个国家级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2门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2个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建设国家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实现年职业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社会培训年均经费到账1000万元以上。

(五)师资队伍水平迈上新台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师资规模、结构不断扩大和优化,专任教师人数达到800人以上,高职称人员占比达到35%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75%以上,重点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15%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效显著,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或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引进和培养专业群带头人10名、紧缺专业博士或行业企业领军人才50名,培养各级各类技能大师13人。“双师”队伍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校企共建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进修培训每年不低于200人次,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左右;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规范兼职教师管理,每年聘请50名左右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具有绝技绝艺的大师名匠、首席技师或非遗传承人到学院兼职任教。获省级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资助10个。

(六)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校园环境文化有较大提升,建成500平方米左右现代化校史展览馆,打造“两湖”文化廊、楼宇文化、路灯文化等职业氛围浓厚的环境文化;校园品牌文化成效显著,构建校园“十大”特色文化育人体系,探索“人文情怀、工匠情怀、家国情怀”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模式,获得3项省级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3项省级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3项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产业企业文化氛围浓厚,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设6个产业企业核心文化展览馆,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建成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级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高校、省级校园文化示范校、省文明校园(标兵),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七)校企合作水平达到新高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与国家和区域知名企业、500强企业等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350家以上,其中产教深度融合企业100家以上。搭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建设1个国家级、3个省级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成立3个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共建10个企业工作室,推行面向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建设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

(八)基本建设达到新水平。加强校园基本建设管理,统筹现有教育用地和校舍资源,有效合理开发校园预留土地,规划建设满足学院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宿舍楼、学生餐厅和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完成现代技能实训中心大楼的建设、装修工作,建筑配套工程等,提升实训教学条件;完成图书馆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造,使图书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网红“打卡地”;完成学院文明校园提升改造项目,创建绿色美丽校园。

(九)内部治理迈出新步伐。完善制度制定、修订办法,构建规章制度的动态梳理和调整机制。修订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建设委员会,形成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机制,深化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监督效能。深化校政企行的合作,邀请政府、企业、行业代表参与学院管理,改善学院发展环境,提升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内部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打造高质量治理体系。

(十)信息化建设实现新提升。智慧校园平台进一步优化,数字化管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校本数据中心日趋完善并接入教育部数据中心;优化校园网络,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5G校园专网、物联网有机融合;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防护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打造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智慧教学平台,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领导决策全过程;入选省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全国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十一)国际合作交流打开新局面。建设国际化的协同中心,新增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6个职业发达国家专业标准或课程标准、12项优质教育资源,推出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标准3个、课程标准6个;建设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国际教育学院,输送100名左右高技能毕业生境外实习就业,招收60名左右外国留学生来我院研修学习,输送160名左右专业教师出国访学研修;建设国(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配合中资企业“走出去”,完成海外职业教育培训200人次左右;建设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打造具有中原风格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每两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活动1次,实施“学在河南”外宣工程,讲好河南故事,提升中原文化国际影响力。

(十二)招生就业再创新佳绩。学院在校生规模控制在20000人左右,生源结构合理,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毕业生进入500强企业就业比例进一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90%以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生创业率达4%以上,年入驻孵化园项目50个左右,以创业带动就业水平明显提高。

2  学院“十四五”预期主要标志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数量(预测性)

学院成果

1

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

-

2

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

-

3

省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

4

国家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

5

省级文明校园(标兵)

-

党建思政

6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2个

7

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1个

8

省级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2个

9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1个

10

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竞赛奖项

10项

11

省级文明风采、素质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赛奖项

10项

12

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

1个

13

名班主任工作室

1个

专业建设

14

职业教育本科专业

7个

15

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

2个

16

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2个

17

国家级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个

18

省级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3个

教育教学

19

建设教育部德育特色案例

1个

20

培育国家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

1个

21

国家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

2个

22

打造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

6个

23

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20项

24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2项

25

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6项

26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国家级奖项

8项

27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省级奖项

40项

28

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1个

29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门

30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门

31

入选全国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5个

32

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

50项

33

国家级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10本

34

省级“十四五“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10本

35

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

10项

36

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奖项

50项

科技开发与服务

37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2个

38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

2个

39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

1个

40

年职业培训人次

42000人次

41

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经费到账

2000万元

42

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1个

43

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

1个

44

国家级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2门

45

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

2个

46

国家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1个

师资队伍建设

47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或全国教学名师

1名

48

引进紧缺专业博士或行业企业领军人才

30名

49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80%

50

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个

51

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1个

52

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2个

53

国家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

3个

54

国家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1个

55

省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

1个

56

省级兼职教师特聘岗

10个

校园文化建设

57

获得省级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3项

58

获得省级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3项

59

建成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

1个

60

省级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高校

1个

61

省级校园文化示范校

1个

校企合作

62

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1个

63

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3个

64

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个

65

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2个

66

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

1个

内部治理

67

学院发展理事会

1个

68

专业建设委员会

1个

69

教材建设委员会

1个

70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个

71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1个

信息化建设

72

省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1个

73

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

1个

74

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1个

75

全国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1个

国际合作交流

76

引进职业发达国家专业标准或课程标准

6个

77

引进职业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

12项

78

推出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标准

3个

79

推出具有国际影响的课程标准

6个

80

输送高技能毕业生境外实习就业

100人

81

招收外国留学生

60人

82

国(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1个

83

承接“走出去”职业教育培训

200人次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与具体举措

一、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

(一)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根据“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总体建设要求,依照学院“双高计划”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建设要求,动员全院师生员工在“一个加强、四个打造、五个提升”等方面全面推进,提升学院整体发展水平,重点打造国家级数控技术专业群、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和省级旅游管理专业群,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群。“双高”建设与督查督办相结合,注重标志性成果培育、提高建设成效,争取在第二轮遴选中进入“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行列。

(二)贯彻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及重点任务(项目),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在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民终身学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考试招生、内部治理能力、“三教”改革、实施职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等方面科学谋划、明确分工、精准发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提升学院整体办学质量。

(三)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紧抓“十四五”期间国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重要机遇,深入研究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策措施,认真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标准,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依托优势专业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力量,主动对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强弱项、补短板,动员全校教职员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二、提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思想文化阵地管理,着力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爱国主义、国家安全、诚实守信等系列教育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的干部培养和选拔机制,推动中层干部任期制和轮岗交流制度,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完善干部管理监督激励评价机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提升基层党建水平。落实二级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党支部分类分层次结对共建。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计划”,打造校级、省级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

(四)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发挥课堂主渠道的思政育人功能。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互联网+”思政育人模式,推进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常态化,壮大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推动“两个责任”落实落细。完善干部廉政档案,跟踪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抓好廉政工作考核。探索有效的再监督再检查工作机制,加强对“双高计划”项目、招生录取、基建工程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监督。

(六)夯实统战群团工作基础。坚持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决策职能及党外人士咨政建言作用。修订教职工代表大会巡视制度,全面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构建党团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引领型、服务型、全覆盖型”团组织,深化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建设“青年之家”。

三、打造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

(一)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围绕河南省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智慧服务等三大产业领域,紧密结合“十四五”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成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建立专家团队系统深入研究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学院具体情况,为转移设置、建设、发展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咨询建议。

(二)重构专业群布局。对接河南省万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重构10个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基础组建二级学院,实现“以群建院”。形成以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以服务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服务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较为完备的专业(群)体系。

(三)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校企共同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内容,按照“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的原则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制度,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技能需求紧密对接。充分发挥政行企校科的优势,创新合作机制,与政府共建创业研究中心,构筑专业+创业平台,与科研机构共建创新研究中心,构筑专业+创新培养平台,与企业共建营销研究中心,构筑专业+营销平台,与企业共建企业管理研究中心,构筑专业+管理培养平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一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和建设省级、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四)持续推进专业诊改。对标国家相关标准,制定一批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标准,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全面实施基于OBE的成果导向专业、课程诊断改进工作,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诊断改进工作机制,推进“国际范式、河职特色”的专业质量建设。

四、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一)推进“三全育人”实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完善以思政课为核心、以通识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支撑的育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任务为重点,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打造“M(课程思政案例库)+N(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示范课程。挖掘和利用地方、企业德育教育资源,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基地。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初步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合理、保障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落实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培优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提升计划。构建“一群一圈多平台,双融分阶全覆盖”的河职“创”领模式。“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的双融合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普及教育、意向教育、精英教育”的“分阶式”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办“创业专业实验班”,探索双创教育精英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政校企合作优势和学院创友会的作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打造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成立河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暨全球联合教研室河南分教研室,实现资源共享。争创全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名师工作室。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双主体三融合多途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探索“学做融通、双元结构”合作教学模式。德技融合,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专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课标融合,依据职业标准、岗位标准,对标行业、领军企业的人才标准,开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就业取向等不同特点,依托学校创建的人职匹配大数据分析平台,以产定向、量“企”定制,分类培养,精准施教,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四)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科学构建体现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等。突出专业课程的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

(五)推进“三教”改革。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构建“双师+”类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行业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培育一批高水平教师教学团队。与区域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标准、工作手册和活页式教材,建设“企业、教师、学生”三维视角的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启发式、沉浸式等教学方法,探索“互联网+”教育形态,推动课堂革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五、打造支持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一)培育科技创新项目。坚持学术本位,尊重学术规律,建立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现有的数量指标评价为主的科研评价体系,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应用研究、综合研究、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的政策、经费支持力度,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主动性和创造性;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加工业、思想政治工作等领域,孵化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研究项目和应用技术开发项目。

(二)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结合学院地理优势和专业群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协同创新中心(或工程中心),并争取成功申报省级、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积极与相关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组建产业研究院。鼓励教授或博士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组建教授(博士)工作室,积极承接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项目。

(三)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以应用技术创新研究为基础,以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为重点,服务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与龙头企业联合建设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面向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确保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2倍以上。开发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搭建线上、线下终身技能培训平台,打造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职业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文化技艺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等多种综合服务,建设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面向农民工和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地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专项业务咨询,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六、打造校企资源共享高水平“双师”队伍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推动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工作,引导教师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校园氛围。

(二)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整合学院国家级和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和产业学院的优质教师资源优势,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打造一支高水平“博士+高工”师资队伍。充分挖掘校内师资潜力,重点培养一批行业专家、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增加专任教师招聘数量,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高学历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和专业带头人。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准入标准、教师发展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持续开展教师层面诊断与改进工作。推进教师企业实践、专业培训,引进企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兼职授课,分层分类培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综合发展水平。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具有绝技绝艺的大师名匠、首席技师或非遗传承人到学院兼职任教,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破除“五唯”,建立更加注重工作业绩的职称评审机制。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二级学院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审、教师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深化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岗位聘用制度。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构建更加科学的教师能力和业绩考察体系。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运用各类考核评价结果,凸显收入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七、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

(一)做好校园文化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工作思路,结合学院现有的环境景观、文化设施和规划景观,对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制定校园文化总体规划和建设工作方案,营造人文气息浓郁、职业氛围浓厚的理念文化和环境文化氛围。

(二)培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依托宣传教育活动阵地,开展理想信念、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时代精神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人文情怀、工匠情怀、家国情怀”三位一体文化育人模式,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艺术展演、创意集市社团成果作品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培育社团文化活动品牌和志愿服务优秀品牌。

(三)实施产业企业文化育人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展示相结合方式,建设产业文化展览馆,为开展优秀产业文化教育提供平台,推动产业文化进校园。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校友来校讲座和座谈,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设“订单班”,建设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把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推进企业文化进班级。

(四)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文明校园测评体系,强化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和活动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质量。做好与淇县新时代文明中心的共建,建设学院志愿者服务站,培育志愿者服务品牌,让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和制度化。挖掘在思想道德、志愿服务、家庭美德、师风师德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实现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标兵)目标。

八、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

(一)构建产教融合联动机制。落实省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形成1个专业群对接1个产教融合企业、2个深度合作企业、5个一般合作企业的分级合作企业集群。实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推行面向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实行教师与企业师傅联手,利用“教师+师傅”的双重身份,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能,形成共商人才需求、共享优势资源、共研领先技术、共建学科专业、共管人才培养的“五共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二)建设实体化运行的职教集团。对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着眼于推动职业院校结构与产业结构精准匹配,组建河南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河南省酒店管理产教融合专业联盟、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等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等重要作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形成紧密对接、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发展局面。

(三)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学校、政府、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重要作用,组建一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形成“产权明晰、市场导向、多元办学”的产教融合改革试点。把产业学院打造成为集“产、学、研、转、创”多功能、多主体深度融合办学实体。建立产业学院共建共管体制,探索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产业学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四)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利用生产一线的实践技术、生产规范、管理模式,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多方参与的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建设集实习实训教学、职业技术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技术工艺研发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九、提升学院基础办学条件

(一)积极推进二期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学院发展需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有效合理开发校园预留土地,建设较高标准的学生宿舍、学生餐厅和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成立二期建设指挥部,配备精干建设团队,通过专项项目资金申报、申请教育债券、合理预留基建经费等方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基础建设按计划逐步推进。

(二)加快基础提升改造项目建设。推进现代技能实训中心大楼的建设、装修和验收移交工作,提升实训办学条件。精心设计、科学论证,积极推进学院文明校园提升改造。完成图书馆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造,实现藏、借、阅一体化的大流通管理模式。

十、提升学院内部治理水平

(一)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以章程修订为核心,对现行的各项规章、管理文件进行全面、系统审核,完善工作流程和标准。创新二级学院管理模式,转换管理思路与方式,真正让人、财、物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学院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运转协调、合法高效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学院治理结构进行,创新理事会运转机制,健全“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的多元学术治理组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明晰又相互协调的学院组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构建多元共治共管的治理体系。

(三)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员控制、全面管理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由学院、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和改进机制,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院治理方式变革,打造内部控制、外部评价、智能高效的质量治理体系。

十一、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一)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校园全光网络,优化网络布局,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5G校园专网、物联网有机融合和共存统管,建成满足信息化教学、管理、服务的新一代校园网络。对私有云计算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虚拟化主机不少于200台,总存储量达到800T。扩建数据中心机房、更新多媒体教室和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持续完善平安校园和后勤保障等数字校园支撑条件,逐步实现智能化校园新生态。

(二)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扩展并完善面向师生“一网通办”校园服务平台功能,建好信息门户和校本数据中心,深化数据治理,确保相关数据与教育部职业院校数据中台做好对接,并实时接入并呈现在教育部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可视化技术,构建业务应用智能融合的大数据分析和决策平台。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支撑,建设三维可视化校园,并服务与相关业务应用。根据信息化发展要求,完善学院智慧校园功能,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三)促进数字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体验和创新实践,不断完善智慧化、虚拟化学习场景。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完善精品课程平台、数字资源平台和智慧教育创新平台,推进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及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应用和开放共享。

(四)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构建立体化学习场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智能化教学督导评价管理系统,对教学全过程、全要素进行汇聚分析评价。借助信息化系统平台,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发数字化、立体化、动态化、交互性新模式新形态教材。探索“互联网+”教育形态,推动课堂革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

(五)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信息素养通识课程,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建立健全国、省、校三级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机制,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现场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等形式,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持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十二、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一)建设国际化的协同中心。高水平建设国际教育学院,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相关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方面深度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的人才。依托高水平专业群和优势专业,招收“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学生来校留学和进修,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依托国家公派留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带一路”海外计划等平台,推进专业教师出国访学研修。

(二)共建海外职业培养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优势,研制并输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和课程资源;与国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物流”和“国际商贸”等岗位的需求,与“走出去”企业共建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输出“豫匠工坊”职教品牌,在海外开展技术技能培训。

(三)建设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打造具有中原风格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输出“豫匠工坊”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每两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活动1次,实施“学在河南”外宣工程,讲好河南故事,提升中原文化国际影响力。

十三、提升招生就业水平

(一)不断提高生源质量。根据学院办学资源,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保持分类考试招生为学院招生主渠道,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完善多样化考试录取方式。

(二)持续提高就业水平。立足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深化校地、校企的就业合作交流,建立双方人才培养和输送的良好机制。开展优质服务,充分运用“互联网+就业”和新媒体应用技术新模式开展就业指导。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学院党委对“十四五”规划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组长的“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设计总体规划,审核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规划中期调整等;成立规划实施专项工作组,一是成立由专项规划牵头部门组成的规划执行组,主要负责规划目标及年度目标的落实工作;二是规划保障组,主要职责是从廉政纪律、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服务、校园安全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和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制度保障

建立规划督查制度,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年度发展目标,落实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把“十四五”规划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由学院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对“十四五”规划目标实施年度评价、中期评估和期末考核,及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将检查评估结果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范畴,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经费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把学院“双高”建设经费投入与“十四五”规划建设目标相融合,按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中的具体目标和建设任务,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的资金;强化经费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明确经费使用流程和审批权限,为项目建设部门提供优质财务管理服务。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和审计相关制度,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打印    收藏
上一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单独考试招生职业技能水平评价赋分公示
下一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公开招聘思政课教师实施方案
关闭窗口
 
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平安大道210号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书记信箱:sjxx@hnzj.edu.cn